说到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官员,人们首先会联想到北宋的包拯,或是近代的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但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贤臣——季孙行父。他虽不像后世名臣那样广为传颂,却同样以忠诚、勤政、廉洁而被史书铭记。今天,我们便走近这位在鲁国政坛上活跃三十余年的卿大夫股票配资行业门户网站,了解他的人生与事迹。
季孙行父的家世十分显赫。他的祖父季友是鲁桓公之子,因辅佐鲁僖公多年而功绩卓著,谥号“成”,史称“成季”。成季的儿子无佚生下了行父。后来,行父在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68年间,执掌鲁国政事长达三十三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位国君,可以说是春秋时期鲁国最重要的权臣之一。
鲁宣公在位时,东门襄仲势力庞大,权倾朝野。他不仅将与自己争权的孟孙氏逐出鲁国,连功勋卓著的叔孙氏也被他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作为“三桓”之一的季文子,即季孙行父,为求自保,只得谨小慎微,依附于襄仲以图安身。
展开剩余67%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0年),东门襄仲去世,其子公孙归父继位为卿。归父因其父曾扶立鲁宣公而深得宠信,野心勃勃,试图铲除三桓以恢复公室的权威。他甚至打算借助晋国之力来对付三桓。不料在他出使晋国途中,鲁宣公突然病逝。此时,季孙行父等人拥立年仅十三岁的世子黑肱继位,是为鲁成公。由于成公尚幼,朝政几乎完全掌握在季氏手中。
行父趁机发动政变,他在朝堂上召集大夫们,指出鲁国局势危急,称东门襄仲“杀嫡立庶、媚齐失晋”,犯下误国大罪,必须追究。群臣不敢反对,只得附和。于是行父下令由司寇臧孙许驱逐东门氏一族,自此,东门家族彻底衰败,季氏权势逐渐坐大,而鲁国公室的权力则一步步被削弱。后世儒者议论此事时感慨:仲遂一生行事凶险,最终却使子孙流离失所,实在是得不偿失。
掌权后的季孙行父并未沉溺于私欲,而是以安定鲁国为己任。他勤勉于国事,生活俭朴,对公室忠贞不二。公元前573年,鲁成公去世,其子公子午继位,是为鲁襄公。由于新君年仅三岁,政局动荡之际,季孙行父以“三朝元老”的身份被任命为丞相,稳定了鲁国政权。直至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季孙行父去世,他的一生才画上句号。
在去世前,行父留下遗愿,要求薄葬,不得铺张奢华。鲁襄公深受感动,亲自检视丧礼安排,发现季氏家中没有锦衣华服的侍妾,没有饲养耗粮的宝马,也没有成堆的金玉器物。所用的葬具都是家中现有之物,且没有重复。由此可见,行父执掌鲁国多年,却从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了清廉自守。襄公因此追谥他为“文”,以示赞誉。
季孙行父去世后,他的儿子季武子继承了家业。与父亲的谨慎低调不同,季武子凭借杰出的政治才干,将季氏推向三桓首领的地位,并通过“三桓分三军”的举措强化了内部团结,提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信念。这不仅巩固了三桓的力量,也为季氏在鲁国延续数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季孙行父的一生,他在鲁国政坛上可谓举足轻重。虽有夺权之举,却能坚守清廉本心,辅佐三位国君而无私欲。他的廉洁与忠诚,使他在春秋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身影,也让人们在千年之后依旧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代贤臣的风范。
发布于: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