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炒股配资指数平台
课间与户外活动是小学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小学生被圈养”等话题引发社会热议,凸显了活动时间保障的紧迫性。教育部明确要求落实中小学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多地探索15分钟课间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契合儿童成长规律,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生理层面,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的关键手段,研究显示每日累计2小时户外活动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30%,同时能有效预防久坐导致的脊柱侧弯、握力下降等问题,直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心理层面,短时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显著减轻焦虑情绪,而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困扰,增加活动时间正是缓解这一问题的科学路径。
脑科学研究证实,注意力作为有限资源需通过休息重置,中断久坐即可帮助学生恢复注意力。国外针对学龄儿童的研究表明,10分钟短时课间活动能提升注意力及自尊,进而改善学习表现。
课间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景,在自由互动中可培养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助力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更具长远意义的是,儿童时期的运动行为直接影响终身习惯,而当前大学生中仅半数有良好锻炼习惯,小学阶段活动时间的保障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源头举措。
综上所述,增加课间与户外活动时间并非牺牲学业,而是通过科学干预实现健康与学习的双赢,实践中需破除“安全隐患”的惯性担忧,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教育愿景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Immordino-Yang, M. H., Christodoulou, J. A., & Singh, V. (2012). Rest Is Not Idleness: Implications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4), 352-364.
兴和县新区小学 章建霞
李 娟 乐钰苗
[手机扫一扫]炒股配资指数平台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